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允中斋王参政入闽 南宋至元初 · 王义山
七言律诗 押灰韵
未到三山声已雷,此行正好趁梅开。
榜文争看乖崖押,士类欢呼常衮来。
不信闽中能独占,要令天下总春回。
江西争得公来定,只怕朝家有诏催。
应制举上两制1060年 北宋 · 苏轼
 出处:全宋文卷一八九○、《苏文忠公全集》卷四八、《国朝二百家名贤文粹》卷三五、《文编》卷四六、《文章辨体汇选》卷二二七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轼闻古者有贵贱之际,有圣贤之分。
二者相胜而不可以相参,其势然也。
治其贵贱之际,则不知圣贤之为高;
行其圣贤之分,则不知贵贱之为差。
昔者子思、孟轲之徒,不见诸侯而耕于野,比闾小吏一呼于其门,则摄衣而从之。
至于鲁千乘之君,操币执贽,因门人以愿交于下风,则闭门而不纳。
此非苟以为异而已,将以明乎圣贤之分,而不参于贵贱之际。
故其摄衣而从之也,君子不以为畏。
而其闭门而拒之也,君子不以为傲。
何则?
其分定也。
士之贤不肖,固有之矣。
子思、孟轲,不可以人人而求之,然而贵贱之际,圣贤之分,二者要以不可不知也。
世衰道丧,不能深明于斯二者而错行之,施之不得其处,故其道两亡。
今夫轼,朝生于草茅尘土之中,而夕与于州县之小吏,其官爵势力不足较于世,亦明矣。
而诸公之贵,至与人主揖让周旋而无间,大车驷马至于门者,逡巡而不敢入。
轼也,非有公事而辄至于庭,求以宾客之礼见于下执事,固已获罪于贵贱之际矣。
虽然,当世之君子,不以其愚陋,而使与于制举之末;
朝廷之上,不以其疏贱,而使奏其猖狂之论。
轼亦自忘其不肖,而以为是两汉之主所孜孜而求之,亲降色辞而问之政者也。
其才虽不足以庶几于圣贤之间,而学其道,治其言,则所守者其分也。
是故踽踽然而来,仰不知明公之尊,而俯不知其身之贱。
不由绍介,不待辞让,而直言当世之故,无所委曲者,以为贵贱之际,非所以施于此也。
轼闻治事不若治人,治人不若治法,治法不若治时。
时者,国之所以存亡,天下之所最重也。
周之衰也,时人莫不茍媮而不立,周虽欲其立,而不可得也,故周亡。
秦之衰也,时人莫不贪利而不仁,秦虽欲其仁,而不可得也,故秦亡。
西汉之衰也,时人莫不柔懦而谨畏,故君臣相蒙,而至于危。
东汉之衰也,时人莫不矫激而奋厉,故贤不肖不相容,以至于乱。
夫时者,岂其所自为邪?
王公大人实为之。
轼将论其时之病,而以为其权在诸公。
诸公之所好,天下莫不好。
诸公之所恶,天下莫不恶。
故轼敢以今之所患二者,告于下执事
其一曰:用法太密而不求情。
其二曰:好名太高而不适实。
此二者,时之大患也。
何谓用法太密而不求情?
昔者天下未平而法不立,则人行其私意,仁者遂其仁,勇者致其勇,君子小人莫不以其意从事,而不困于绳墨之间,故易以有功,而亦易以乱。
及其治也,天下莫不趋于法,不敢用其私意,而惟法之知。
故虽贤者所为,要以如法而止,不敢于法律之外,有所措意。
夫人胜法,则法为虚器。
法胜人,则人为备位。
人与法并行而不相胜,则天下安。
今自一命以上至于宰相,皆以奉法为称其职,拱手而任法,曰,吾岂得自由哉。
法既大行,故人为备位。
其成也,其败也,其治也,其乱也,天下皆曰非我也,法也。
法之弊岂不亦甚矣哉。
昔者汉高之时留侯太子少傅,位于叔孙之后,而周昌亦自御史大夫为诸侯相,天下有缓急,则功臣左迁而不怨。
此亦知其君臣之欢,不以法而相持也。
今天下所以任法者,何也?
法生于自疑。
自疑生于多私。
惟天下之无私,则能于法律之外,有以效其智。
何则?
其自信明也。
唐永泰之间,奸臣执政,政以贿成,德宗发愤而用常衮一切用法,四方奏请,莫有获者。
然天下否塞,贤愚不分,君子不以为能也。
崔祐甫为相,不至期年,而除吏八百,多其亲旧。
或者以为讥,祐甫曰:「不然。
非亲与旧,则安得而知之?
顾其所用如何尔」。
君子以为善用法。
今天下泛泛焉莫有深思远虑者,皆任法之过也。
何谓好名太高而不适实?
昔者圣人之为天下,使人各效其能以相济也。
不一则不专,不专则不能。
尧舜之时,而伯夷、后夔、稷、契之伦,皆不过名一艺办一职以尽其能,至于子孙世守其业而不迁。
夔不敢自与于知礼,而契不敢自任于播种。
至于三代之际,亦各输其才而安其习,以不相犯躐。
凡书传所载者,自非圣人,皆止于名一艺办一职,故其艺未尝不精,而其职未尝不举,后世之所希望而不可及者,由此故也。
下而至于汉,其君子各务其所长,以相左右,故史之所记,武、宣之际,自公孙、魏、邴以下,皆不过以一能称于当世
夫人各有才,才各有小大。
大者安其大,而无忽于小。
小者乐其小,而无慕于大。
是以各适其用,而不丧其所长。
及至后世,上失其道,而天下之士,皆有侈心,耻以一艺自名,而欲尽天下之能事。
是故丧其所长,而至于无用。
今之士大夫,其实病此也。
仕者莫不谈王道,述礼乐,皆欲复三代,追尧舜,终于不可行,而世务因以不举。
学者莫不论天人,推性命,终于不可究,而世教因以不明。
自许太高,而措意太广。
太高则无用,太广则无功。
是故贤人君子布于天下,而事不立。
听其言,则侈大而可乐。
责其效,则汗漫而无当。
此皆好名之过
深惟古之圣贤,建功立业,兴利捍患,至于百工小民之事,皆有可观,不若今世之因循卤莽
其故出于此二者欤?
伏惟明公才略之宏伟,度量之宽厚,学术之广博,声名之炜烨,冠于一时,而振于百世。
百世之所望而正者,意有所向,则天下奔走而趋之。
则其悯时忧世之心,或有取于斯言也。
轼将有深于此者,而未敢言焉。
不宣。
轼再拜。
隋五女志题词为张勺圃作志各二诗 其二 壬戌 清末至民国 · 梁鸿志
七言绝句 押庚韵
宝儿空自太憨生,贞石无缘纪姓名。
异代椒房同玉折,百年琬琰两双成唐常衮有《赠婕妤董美人志》。美人生年十八。)
福州州学释奠记 宋 · 张守
 出处:全宋文卷三七九三、《毗陵集》卷一○
郡县之祀,惟孔子、社稷为最重,长吏亲有事焉,礼也。
福州唐常公衮一变儒风,多士甲于诸郡,而乡校特盛,太守以二丁释奠于先圣,莫敢废也。
自三舍行,一切以法从事,而礼固已轻。
舍法一罢,学校仅存,而礼几废矣。
继以郊垒军书,略无宁岁,春秋虽举旧章,取具临时,太守率委事于其次,有年于兹。
某以绍兴壬子秋九月叨领帅事,窃叹儒冠之盛,厥有来哉。
明年春犹有军事,有司遵故例而行,实自愧焉。
既而盗贼屏息,闾里少安,秋八月丁亥,于是躬帅僚佐诸生执爵奉币,祗见祠下。
庶后之君子念风化之本原,毋曰可缓,毋惮小劳,岁举兹礼,自今以始云。
晋陵张某记。
省试策问三首 其二 宰相不当以选举为嫌1088年 北宋 · 苏轼
 出处:全宋文卷一九五六、《苏文忠公全集》卷七、《文章辨体》卷二七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问:《易》曰:「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诗》曰:「无竞惟人,四方其训之」。
文武之功,未有不以得人而成者也。
仲尼,旅人也,而门人可使南面。
重耳,亡公子也,而从者足以相国
汉之得人,盛于武、宣,皆拔之刍牧之中,而表之公卿之上。
世主不以为疑,士大夫不以为嫌者,风俗厚而论议正也。
宋蔡廓吏部尚书,黄散以下,皆得自用,而以为薄己。
今自宰相不得专选举,一命以上,皆付之定法,此何道也?
常衮当国,虽尽公守法,而贤愚同滞,天下讥之。
崔贻孙相,不及一年,除吏八百,多其亲旧,号称得人。
建中之政,几同贞观。
夫使宰相守法常衮,则不免于贤愚同滞之讥,用人如贻孙,则必有威福下移之谤,欲望得人于微陋之中,而成功于绳墨之外,岂不难哉!
子大夫学优而求用者也,当何施于今,而免于斯二者?
愿极言之。
辞免生日牲饩劄子淳熙十四年 南宋 · 周必大
 出处:全宋文卷五○五二、《历官表奏》卷七 创作地点:浙江省杭州市
臣伏见连日以来雨未时若,苗稼就槁,群情嗷嗷。
陛下罪己,致损内饔之常膳。
臣辅政无状,方俟严诛,窃恐有司以臣日近初生,例颁牲饩。
常衮辞赐馔于无事之际,而微臣拜台馈于贬食之时。
于义难安,岂容饕餮?
伏望圣慈特蠲常礼,俾逭空餐,仍加绌削,以塞灾咎。
干渎宸严,无任战汗之至。
取进止。
司马温公行状1086年闰2月 北宋 · 苏轼
 出处:全宋文卷一九九二、《苏文忠公全集》卷一六、《皇朝文鉴》卷一三七、《名臣碑传琬琰集》卷五一、《容斋三笔》卷五、《文章正宗》续集卷四、《翰苑新书》前集卷六七、《秘笈新书》卷一二、《文翰类选大成》卷一五四、《性理群书句解》卷二二、《渊鉴类函》卷九七、雍正《山西通志》卷一八九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曾祖政,赠太子太保
曾祖母薛氏,赠温国太夫人
祖炫,试秘书省校书郎,知耀州富平县事,赠太子太傅
祖母皇甫氏,赠温国太夫人
父池,尚书吏部郎中,充天章阁待制,赠太师追封温国公
母聂氏,赠温国太夫人
公讳光,字君实,其先河内人,晋安平献王孚之后。
王之裔孙征东大将军阳,始葬今陕州夏县涑水乡,子孙因家焉。
高祖、曾祖皆以五代衰乱不仕。
富平府君始举进士,没于县
皆以气节闻于乡里。
天章公以文学行义事真宗、仁宗为转运使御史知杂事三司副使,历知凤翔、河中、同、杭、虢、晋六州,以清直仁厚闻于天下,号称一时名臣。
公自儿童,凛然如成人。
七岁闻讲《左氏春秋》,大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义。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年十五,书无所不通。
文辞醇深,有西汉风。
天章公当任子,次及公,公推与二从兄,然后受补郊社斋郎,再奏,将作监主簿
年二十,举进士甲科
奉礼郎
天章公在杭,辞所迁官,求签书苏州判官事以便亲,许之。
未上,丁太夫人忧。
未除,丁天章公忧。
执丧累年,毁瘠如礼。
服除,签书武成军判官事,改大理评事,为国子直讲,迁本寺丞
故相庞籍名知人,始与天章公游,见公而奇之,及是为枢密副使,荐公召试馆阁校勘同知太常礼院
中官允言死,诏以允言有军功,特给卤簿。
公言:「孔子不以名器假人,繁缨以朝,且犹不可,允言近习之臣,非有元勋大劳,而赠以三公之官,给以一品卤簿,其为繁缨,不亦大乎」?
故相夏竦卒,诏赐谥文正
公言:「谥之美者,极于文正何人,可以当此」!
书再上,改谥文庄
殿中丞,除史馆检讨,修日历,改集贤校理
庞籍郓州,徙并州,皆辟公通判州事
公感知己,为尽力。
赵元昊始臣,河东贫甚,官苦贵籴,而民疲于远输。
麟州、窟野、河西多良田,皆故汉地,公私杂耕。
天圣中,始禁田河西者,虏乃得稍蚕食其地,俯窥麟州,为河东忧。
请公按视。
公为画五策:「宜因州中旧兵,益禁兵三千,厢兵五百,筑二堡河西,可使堡外三十里虏不敢田,则州西六十里无虏矣。
募民有能耕麟州闲田者,复其税役十五年,能耕窟野、河西者,长复之,耕者必众,官虽无所得,而籴自贱,可以渐纾河东之民」。
麟州,如公言。
兵官郭恩勇且狂,夜开城门,引千馀人渡河,载酒食,不为战备,遇敌死之。
议者归罪于,罢节度使青州
公守阙,三上书,乞独坐其事,不报。
初不以此望公,而公深以自咎。
既没,升堂拜其妻如母,抚其子如昆弟,时人两贤之。
太常博士祠部员外郎,直秘阁、判吏部南曹,迁开封府推官,赐五品服。
交阯贡异兽,谓之麟。
公言:「真伪不可知。
使其真,非自然而至,不足为瑞,若伪,为远夷笑,愿厚赐其使而还其兽」。
因奏赋以讽。
度支员外郎,判句院。
修起居注,五辞而后受。
判礼部。
有司奏六月朔,日当食。
公言:「故事,食不满分,或京师不见皆贺。
臣以为日食四方见京师不见,天意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皆不当贺」。
诏从之。
后遂以为常。
起居舍人同知谏院
苏辙举直言策,入第四等,而考官以为不当收。
公言:「辙于同科四人中,言最切直,有爱君忧国之心,不可不收」。
宰相亦以为当黜,仁宗不许。
曰:「求直言,以直弃之,天下其谓朕何」!
公遂与谏官王陶同上疏:「愿为宗庙社稷自重,却罢燕饮,安养神气,后宫嫔御,进见有度,左右小臣,赐予有节,厚味腊毒,无益奉养者,皆不宜数御」。
上嘉纳之。
初,至和三年仁宗始不豫,国嗣未立,天下寒心而不敢言,惟谏官范镇首发其议,公时为并州通判,闻而继之,上疏言:「《礼》大宗无子,则小宗为之后。
为之后者,为之子也。
愿陛下择宗室贤者,使摄储贰,以待皇嗣之生,退居藩服
不然,则典宿卫,尹京邑,亦足以系天下之望」。
疏三上,其一留中,其二付中书
公又与书:「此大事,不言则已,言一出,岂可复反,愿公以死争之」。
于是言之益力。
及公为谏官,复上疏,且面言:「臣昔为并州通判,所上三章,愿陛下果断而力行之」。
仁宗简默不言,虽执政奏事,首肯而已。
闻公言,沈思久之,曰:「得非欲选宗室为继嗣者乎?
此忠臣之言,但人不敢及耳」。
公曰:「臣言此,自谓必死,不意陛下开纳」。
上曰:「此何害,古今皆有之」。
令公以所言付中书
公曰:「不可,愿陛下自以意喻宰相」。
是日,公复言江淮盐事,诣中书白之。
宰相韩琦问公,今日复何所言。
公默计此大事,不可不使知,思所以广上意者,即曰:「所言宗庙社稷大计也」。
喻意,不复言。
后十馀日,有旨令公御史里行陈洙同详定行户利害。
与公屏语曰:「日者大飨明堂,韩公摄太尉监祭
公从容谓,闻君与司马君实善,君实近建言立嗣事,恨不以所言送中书,欲发此议,无自发之,行户利害,非所以烦公也,欲公达此意耳」。
时嘉祐六年闰八月也。
至九月,公复上疏面言:「臣向者进说,陛下欣然无难,意谓即行矣,今寂无所闻,此必有小人言陛下春秋鼎盛,子孙当千亿,何遽为此不祥之事,小人无远虑,特欲仓猝之际,援立其所厚善者耳。
唐自文宗以后,立嗣皆出于左右之意,至有称定策国老、门生天子者,此祸岂可胜言哉」!
上大感悟,曰:「送中书」。
公至中书,见等曰:「诸公不及今定议,异日夜半禁中出寸纸以某人为嗣,则天下莫敢违」。
等皆唯唯,曰:「敢不尽力」。
后月馀,诏英宗宗正寺,固辞不就职。
明年遂立为皇子
称疾不入。
公复上疏言:「凡人争丝毫之利,至相争夺,今皇子辞不赀之富,至三百馀日不受命,其贤于人远矣。
有识闻之,足以知陛下之圣,能为天下得人。
然臣闻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而行,使者受命不受辞,皇子不当辞避,使者不当徒反。
凡召皇子内臣皆乞责降,且以臣子大义责皇子,宜必入」。
英宗遂受命。
衮国公主下嫁李玮,以骄恣闻。
公上疏言:「太宗时姚坦为衮王翊善,有过必谏,左右教王诈疾。
踰月,太宗召王乳母,入问起居状。
母曰:『王无疾,以姚坦故,郁郁成疾耳』。
太宗怒曰:『王年少,不知为此,汝辈教之』。
杖乳母数十,召慰勉之。
齐国献穆大长公主太宗之子,真宗之妹,陛下之姑,而谦恭率礼,天下称其贤。
愿陛下教子以太宗为法,公主事夫以献穆为法」。
已而公主不安于李氏,诏出知卫州公主入居禁中,而母杨归其兄璋,散遣其家人。
公言:「陛下追念章懿太后,故使尚主,今乃母子离析,家事流落,陛下独无雨露之感,悽恻之心乎?
既责降,公主亦不得无罪」。
上感悟,诏公主降封沂国,待李氏恩礼不衰。
判检院权判国子监,除知制诰
力辞至八九,改授天章阁待制,兼侍讲,赐三品服,仍知谏院
上疏言:「经略安抚使便宜从事,出于兵兴权制,非永世法。
将相大臣典州者,多以贵倨自恃,凌忽转运使,使不得举职。
朝廷务省事,专行姑息之政。
至于胥史欢哗而逐御史中丞辇官悖慢而退宰相卫士凶逆而狱不穷奸,泽加于旧,军人詈三司使法官以为非犯阶级,于用法有疑。
其馀,一夫流言于道路,而为之变法推恩者多矣,皆陵迟之渐,不可以不正」。
充媛董氏薨,追赠婉仪,又赠淑妃,辍朝成服,百官奉慰定谥行册礼,葬给卤簿。
公言:「董氏秩本微,病革之日,方拜充媛
古者妇人无谥,近制惟皇后有之。
卤簿本以赏军功,未尝施于妇人,惟唐平阳公主有举兵佐高祖定天下之功,乃得给,到韦庶人始令妃主葬日,皆给鼓吹,非令典,不足法」。
时有司新定后宫封赠法,皇后与妃皆赠三代。
公言:「别嫌明微,妃不当与后同。
袁盎引却慎夫人坐,正为此耳。
天圣亲郊,太妃止赠二代,而况妃乎」!
嘉祐八年贡举。
仁宗崩,英宗以哀毁致疾,慈圣光献太后同听政。
公首上疏言:「章献明肃太后,保佑先帝进贤退奸,有大功于赵氏,特以亲用外戚小人,故负谤天下。
太后初摄大政,大臣忠厚如王曾,清纯如张知白,刚正如鲁宗道,质直如薛奎者,当信用之。
鄙猥如马季良、谗谄如罗崇勋者,当疏远之,则天下服」。
又上疏英宗,言:「汉宣帝为昭帝后,终不追尊卫太子、史皇孙
光武起布衣,得天下,自以为元帝后,亦不追尊钜鹿都尉南顿君,惟哀、安、桓、灵,皆自旁亲入继大统,追尊其父祖,天下非之,愿以为戒」。
时公所得仁宗遗赐珠、金,直百馀万,率同列三上章,言:「国有大忧,中外窘乏,不可专用乾兴故事,若遗赐不可辞,则宜许侍从以上进金钱,佐山陵费」。
不许。
公乃以所得珠为谏院公使钱,金以遗其舅氏,义不藏于家。
英宗疾既平,皇太后还政。
公上疏言:「治身莫先于孝,治国莫先于公」。
其言切至,皆母子间人所难言者。
时有司立法,皇太后有所取用,有司奏覆,得御宝乃供。
公极论以为不可,当直下合同司移所属立供,如上所取,已乃具数奏太后,以防矫伪。
曹佾使相两府皆迁。
公言:「佾无功而得使相,陛下以慰母心耳。
两府皆迁,无名,若以还政为功,则宿卫将帅内侍小臣,必有觊望」。
已而都知任守忠等皆迁。
公复争之,因论:「守忠大奸,陛下为皇子,非守忠意,沮坏大策,离间百端,赖先帝不听。
及陛下嗣位,反覆革面,交搆两宫,国之大贼,人之巨蠹,乞斩于都市以谢天下」。
诏以守忠节度副使蕲州安置,天下快之。
时有诏陕西刺民兵号义勇,公上疏极论其害,云:「康定庆历间陕西民为乡弓手,已而刺为保捷指挥,民被其毒,兵终不可用,遇敌先北,正兵随之,每致崩溃。
县官知其坐食无用,汰遣归农,而惰游之人,不能复反南亩,彊者为盗,弱者转死,父老至今流涕也。
今义勇何以异此」!
章六上,不从。
乞罢谏官,不许。
王广渊除直集贤院
公言:「广渊奸邪不可近。
汉景帝太子,召上左右饮,卫绾独称疾不行,及即位,待有加。
周世宗澶渊张美三司吏,掌州之钱谷,世宗私有求假悉力应之,及即位,薄其为人,不用。
广渊仁宗之世,私自结于陛下,岂忠臣哉!
愿黜之以厉天下」。
执政建言濮安懿王德盛位隆,宜有尊礼,诏太常礼院两制议。
翰林学士王圭等相顾不敢先,公独奋笔立议曰:「为之后者为之子,不敢复顾其私亲,今日所以崇奉濮安懿王,典礼宜一准先朝封赠期亲尊属故事,高官大爵,极其尊荣」。
议成,即敕吏,以公手藁为案,至今存焉。
时中外讻讻,御史吕诲、傅尧俞、范纯仁、吕大防、赵鼎、赵瞻等皆争之,相继降黜。
公上疏乞留之,不可。
则乞与之皆贬。
初,西戎遣使致祭,而延州指使高宜押伴,傲其使者,侮其国主
使者诉于朝,公与吕诲乞加宜罪,不从。
明年西戎犯边,杀略吏士。
赵滋雄州,专以猛悍治边,公亦论其不可。
至是契丹之民,有捕鱼界河,伐白沟之南者。
朝廷以知雄州李中祐为不材,选将代之。
公言:「国家当戎狄附顺时,好与之计较末节,及其桀骜,又从而姑息之。
近者西戎之祸,生于高宜,北狄之隙,起于赵滋
朝廷方贤此二人,故边臣皆以生事为能。
今若选将代中祐,则来者必以为法,而以中祐为戒,渐不可长,宜敕边吏,疆埸细故,徐以文檄往反,若轻以矢刃相加者,坐之」。
京师大水,公上疏论三事,皆尽言无所隐讳。
龙图阁直学士判流内铨,改右谏议大夫,知治平四年贡举。
神宗即位,首擢公为翰林学士,公力辞,不许。
上面谕公:「古之君子,或学而不文,或文而不学,惟董仲舒、扬雄兼之,卿有文学,何辞为」?
公曰:「臣不能为四六」。
上曰:「如两汉制诏可也」。
公曰:「本朝故事不可」。
上曰:「卿能举进士,取高等,而云不能四六,何也」?
公趋出,上遣内臣閤门,强公受告,拜而不受。
趣公入谢,曰:「上坐以待公」。
公入,至廷中。
以告置公怀中,不得已乃受。
遂为御史中丞
初,中丞王陶宰相不押常朝班为不臣,宰相不从,争之力,遂罢。
公既继之,言:「宰相押班,细故也,言之过。
爱礼存羊,则不可已。
自顷宰相权重,今陶复以言宰相罢,则中丞不可复为,臣愿宰相押班,然后就职」。
上曰:「可」。
既出知陈州,谢章诋宰相不已。
执政议再贬,公言:「陶诚可罪,然陛下欲广言路,屈己受,而宰相独不能容乎」?
乃已。
公上疏论修心之要三,曰仁、曰明、曰武。
治国之要三,曰官人、曰信赏、曰必罚。
其说甚备。
且曰:「臣昔为谏官,即以此六言献仁宗,其后以献英宗,今以献陛下,平生力学所得,尽在是矣」。
公在英宗时,与吕诲同论祖宗之制:「句当御药院常用供奉官以下,至内殿崇班,则出。
近岁居此位者,皆暗理官资,食其廪给,非祖宗本意。
又故事,年未五十,不得为内侍省押班,今除张茂则,止四十八,不可」。
至是,又言之。
因论高居简奸邪,乞加远窜。
章五上,上为尽罢寄资内臣居简亦补外。
未几,复留陈承礼、刘有方二人,公复争之。
又言:「近者王中正陕西,知泾州刘涣等谄事中正,而鄜延钤辖舜臣,违失其意。
已而等进擢,舜臣降黜,权归中正,谤归陛下。
是去一居简得一居简」。
上手诏问公所从知。
公曰:「臣得之宾客,非一人言,事之有无,惟陛下知之。
若无,臣不敢避妄言之罪。
万一有之,不可不察」。
诏用宫邸直省官郭昭选等四人为閤门祗候
公言:「国初草创,天步尚艰,故即位之始,必以左右旧人为腹心耳目,谓之随龙,非平日法也。
閤门祗候在文臣为馆职,岂可使厮役为之」。
英宗山陵,公为仪仗使,赐金五十两,银合三百两。
三上章辞,从之。
边吏上言:「西戎部将嵬名山,欲以横山之众,取谅祚以降」。
诏边臣招纳其众。
公上疏极论,以为:「名山之众,未必能制谅祚,幸而胜之,灭一谅祚生一谅祚,何利之有?
若其不胜,必引众归我,不知何以待之?
臣恐朝廷不独失信于谅祚,又将失信于名山矣。
若名山馀众尚多,还北不可,入南不受,穷无所归,必将突据边城以救其命,陛下独不见侯景之事乎」?
上不听,遣将种谔发兵迎之,取绥州,费六十万万。
西方用兵,盖自是始矣。
翰林侍读学士
登州有不成婚妇,谋杀其夫伤而不死者。
吏疑问即承,知州事许遵谳之。
有司当妇绞而诏贷之。
上议,准律,因犯杀伤而自首者,得免所因之罪,妇当减三等,不当绞。
诏公与王安石议之,安石议。
公言:「谋杀犹故杀也,皆一事,不可分为二。
若谋为所因与杀为二,则故与杀亦可为二耶」?
宰相文彦博以下,皆附公议,然卒用安石言,至今天下非之。
权知审官院。
百官上尊号,公当答诏。
上疏言:「先帝亲郊不受尊号,天下莫不称颂,末年有建言者,国家与契丹有往来书信,彼有尊号而我独无,以为深耻,于是群臣复以非时上尊号。
汉文帝时单于自称『天地所生日月所置匈奴大单于』,不闻文帝复为大名以加之也。
愿陛下追用先帝本意,不受此名」。
上大悦,手诏答公:「非卿朕不闻此言,善为答词,使中外晓然,知朕至诚,非欺众邀名者」。
遂终身不复受尊号。
执政河朔灾伤,国用不足,乞今岁亲郊,两府不赐金帛,送学士院取旨。
公言:「两府所赐,以匹两计止二万,未足以救灾,宜自文臣两省武臣宗室刺史以上皆减半」。
公与学士王圭、王安石同对。
公言:「救灾节用,宜自贵近始,可听两府辞赐」。
安石曰:「常衮辞赐馔,时议以为衮自知不能,当辞位不当辞禄,且国用不足,非当今之急务也」。
公曰:「衮辞禄,犹贤于持禄固位者。
国用不足,真急务,安石言非是」。
安石曰:「不足者,以未得善理财者故也」。
公曰:「善理财者,不过头会箕敛以尽民财,民穷为盗,非国之福」。
安石曰:「不然,善理财者,不加赋而上用足」。
公曰:「天下安有此理!
天地所生财货百物,止有此数,不在民则在官。
譬如雨泽,夏涝则秋旱。
不加赋而上用足,不过设法阴夺民利,其害甚于加赋。
此乃洪羊欺汉武帝之言,太史公书之,以见武帝不明耳。
至其末年,盗贼蜂起,几至于乱。
武帝不悔祸,昭帝不变法,则汉几亡」。
争议不已。
王圭进曰:「救灾节用,宜自贵近始,司马光言是也。
然所费无几,恐伤国体,王安石言亦是。
惟明主裁择」。
上曰:「朕意与同。
然姑以不允答之」。
安石当制,遂引常衮事责两府两府亦不复辞。
史馆修撰
上问公可为谏官者,公荐吕诲天章阁待制知谏院
诏公与张茂则同相视二股河及土堤利害。
公用都水监丞宋昌言策,乞于二股之西置土堤,约水东流,若东流日深,北流自浅,新刍渐备,乃塞其北,放出御河、胡卢河下流,以纾,冀、深、瀛以西之患。
时议者多不同,公于上前,反覆论难,甚苦,卒从之。
后皆如公言,赐诏奖谕。
王安石始为政,创立制置三司条例司,建为青苗、助役、水利、均输之政,置提举官四十馀员,行其法于天下,谓之新法。
公上疏,逆陈其利害,曰:「后当如是」。
行之十馀年,无一不如公言者。
天下传诵,以公为真宰相,虽田父野老,皆号公司马相公,而妇人孺子,知其为君实也。
迩英进读,至萧何、曹参事
公曰:「参不变法,得守成之道
孝惠高后时,天下晏然,衣食滋殖」。
上曰:「汉守萧何之法,不变可乎」?
公曰:「何独汉也,使三代之君,常守禹、汤、文、武之法,虽至今存可也。
武王克商,曰:『乃反商政,政由旧』。
然则虽周亦用商政也。
《书》曰:『无作聪明,乱旧章』。
汉武帝张汤言,取高帝法纷更之,盗贼半天下。
元帝宣帝之政,而汉始衰。
由此言之,祖宗之法,不可变也」。
后数日,吕惠卿进讲。
因言:「先王之法,有一年而变者,『正月始和布法象魏』是也。
五年一变者,巡狩考制度是也。
有三十年一变者,『刑法世轻世重』是也。
有百年不变者,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是也。
前日言非是,其意以讽朝廷,且讥臣为条例司官耳」。
上问公:「惠卿言何如」?
公曰:「布法象魏。
布,旧法也,名为变
若四孟月朔属民读法,为时变月变耶?
诸侯有变礼易乐者,王巡狩则诛之,王不自变也。
刑新国用轻典,乱国用重典,平国用中典,是为世轻世重,非变也。
且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不更造也。
大坏而更造,非得良匠美材不成。
今二者皆无有,臣恐风雨之不庇也。
公卿侍从皆在此,愿陛下问之。
三司使掌天下财,不才而黜可也,不可使两府侵其事,今为制置三司条例司也?
宰相以道佐人主,安用例?
苟用例而已,则胥史足矣。
今为看详中书条例司也」?
惠卿不能对。
则诋公曰:「光为侍从不言,言而不从不去」?
公作而答曰:「是臣之罪也」。
上曰:「相与论是非耳,何至是」!
讲毕,赐坐户外。
将出,上命徙坐户内,左右皆避去。
上曰:「朝廷每更一事,举朝讻讻,也」?
王圭曰:「臣疏贱在阙门之外,朝廷之事不能尽知,借使之道路,又不知其虚实也」。
上曰:「闻则言之」。
公曰:「青苗出息,平民为之,尚能以蚕食下户,至饥寒流离,况县官法度之威乎」?
惠卿曰:「青苗法,愿取则与之,不愿不强也」。
公曰:「愚民知取债之利,不知还债之害,非独县官不强,富民亦不强也。
臣闻作法于凉,其弊犹贪,作法于贪,弊将若之何!
太宗河东,立和籴法,时米㪷十馀钱,草束八钱,民乐与官为市。
其后物贵而和籴不解,遂为河东世世患,臣恐异日之青苗,犹河东之和籴也」。
上曰:「陕西行之久矣,民不以为病」。
公曰:「臣陕西人也,见其病不见其利。
朝廷初不许也,而有司尚能以病民,况立法许之乎」?
上曰:「坐仓籴米何如」?
坐者皆起曰:「不便。
上已罢之,幸甚」。
上曰:「未罢也」。
公曰:「京师有七年之储,而钱常乏,若坐仓钱益乏,米益陈,柰何」?
惠卿曰:「坐仓得米百万斛,则省东南百万之漕,以其钱供京师,何患无钱」?
公曰:「东南钱荒而米狼戾,今不籴米而漕钱,弃其有馀,取其所无,农末皆病矣」。
侍讲吴申起曰:「光言至论也」。
公曰:「此皆细事,不足烦人主,但当择人而任之。
有功则赏,有罪则罚,此则陛下职也」。
上曰:「然。
『文王罔攸兼于庶言,庶狱庶慎,惟有司之牧夫』」。
公趋出。
上曰:「卿得无以惠卿之言不乐乎」?
公曰:「不敢」。
韩琦上疏论青苗之害,上感悟,欲罢其法。
安石称疾求去。
会拜公枢密副使,公上章力辞,至六七。
曰:「上诚能罢制置条例司,追还遣提举官,不行青苗、助役等法,虽不用臣,臣受赐多矣。
不然,终不敢受命」。
上遣人谓公:「枢密,兵事也。
官各有职,不当以他事为词」。
公言:「臣未受命,则犹侍从也,于事无不可言者」。
安石起视事,青苗法卒不罢,公亦卒不受命。
则以书喻安石,三往反,开喻苦至,犹幸安石之听而改也。
且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彼忠信之士,于公当路时,虽龃龉可憎,后必徐得其力,谄谀之人,于今诚有顺适之快,一旦失势,必有卖公以自售者」。
意谓吕惠卿
宾客,辄指言之曰:「覆王氏者,必惠卿也。
小人本以利合,势倾利移,何所不至」。
其后六年,而惠卿安石,上书告其罪,茍可以覆王氏者,靡不为也。
由是天下服公先知。
公求补外,上犹欲用公,公不可。
端明殿学士出知永兴军
朝辞进对,犹乞免本路青苗、助役。
宣抚使下令,分义勇四番,欲以更戍边,选诸军骁勇,募闾里恶少为奇兵,调民为乾粮麨饭,虽内郡不被边,皆修城池楼橹如边郡,且遣兵就粮长安、河中、同,三辅骚然。
公上疏,极言:「方凶岁,公私困弊,不可举事,而永兴一路城池楼橹皆不急,乾粮麨饭昔尝造,后无用腐弃之,宣抚司令,臣皆未敢从。
若乏,军兴,臣坐之」。
于是一路独得免。
顷之,诏移知许州,不赴,遂乞判西京留司御史台以归。
自是绝口不论事。
以祀明堂,加上柱国
至熙宁七年,上以天下旱、蝗,诏求直言。
公读诏泣下,欲默不忍,乃复陈六事
一青苗,二免役,三市易,四边事,五保甲,六水利,此尤病民者,宜先罢。
又以书责宰相吴充:「天子仁圣如此,而公不言,也」?
元丰五年,公忽得语涩疾,自疑当中风,乃豫作遗表,大略如六事加详尽,感慨亲书,缄封置卧内,且死,当以授所善范纯仁、范祖禹使上之。
凡居洛十五年,再任留司御史台,四任提举崇福宫
官制行,改太中大夫资政殿学士
神宗崩,公赴阙临,卫士见公入,皆以手加额,曰:「此司马相公也」。
民遮道呼曰:「公无归洛,留相天子,活百姓」。
所在数千人聚观之。
公惧,会放辞谢,遂径归洛。
太皇太后闻之,诘问主者,遣使劳公,问所当先者。
公言:「近岁士大夫以言为讳,闾阎愁苦于下,而上不知,明主忧勤于上,而下无所诉,此罪在群臣,而愚民无知,归怨先帝,宜下诏首开言路」。
从之。
下诏榜朝堂,而当时有不欲者,于诏语中设六事以禁切言者曰:「若阴有所怀,犯非其分,或扇摇机事之重,或迎合已行之令,上以观望朝廷之意以侥倖希进,下以眩惑流俗之情以干取虚誉,若此者,必罚无赦」。
太皇太后封诏草以问公
公曰:「此非求谏,乃拒谏也。
人臣惟不言,言则入六事矣」。
太府少卿宋彭年、水部员外郎王应诏言事,有欲借此二人以惩天下者,皆以非职而言,赎铜三十斤。
公具论其情,且请改赐诏书,行之天下。
从之。
于是四方吏民,言新法不便者数千人。
公方草具所当行者,而太皇太后已有旨,散遣修京城役夫,罢减皇城内觇者,止御前工作,出近侍之无状者三十馀人,戒敕中外无敢苛刻暴敛,废导洛司物货场,及民所养户马宽保马限,皆从中出,大臣不与。
公上疏谢:「当今急务,陛下略已行之矣,小臣稽慢,罪当万死」。
诏除公知陈州,且过关入见,使者劳问,相望于
至则拜门下侍郎,公力辞,不许。
数赐手诏:「先帝新弃天下,天子冲幼,此何时,而君辞位耶」?
公不敢复望,以覃恩迁通议大夫
初,神宗皇帝以英伟绝人之资,励精求治,凛凛乎汉宣帝、唐太宗之上矣。
宰相王安石用心过当,急于功利,小人得乘间而入,吕惠卿之流以此得志,后者慕之,争先相高,而天下病矣。
先帝明圣,独觉其非,出安石金陵,天下欣然,意法必变,虽安石亦自悔恨。
其去而复用也,欲稍自改,而惠卿之流,恐法变身危,持之不肯改。
然先帝终疑之,遂退安石八年不复召,而惠卿亦再逐不用。
元丰之末,天下多故,及二圣嗣位,民日夜引领以观新政,而进说者以为三年无改于父之道,欲稍损其甚者,毛举数事以塞人言。
公慨然争之曰:「先帝之法,其善者,虽百世不可变也。
安石、惠卿等所建,为天下害,非先帝本意者,改之,当如救焚拯溺,犹恐不及。
汉文帝除肉刑,斩右趾者弃市,笞五百者多死。
景帝元年即改之。
武帝作盐铁、榷酤、均输等法。
昭帝罢之。
唐代宗宦官,公求赂遗,置客省拘滞四方之人。
德宗立未三月,罢之。
德宗晚年为宫市,五坊小儿暴横,盐铁使月进羡馀
顺宗即位,罢之。
当时悦服,后世称颂,未有或非之者也,况太皇太后以母改子,非子改父」。
众议乃定。
公以为:「治乱之机,在于用人,邪正一分,则消长之势自定。
每论事,必以人物为先,凡所进退,皆天下所谓当然者,然后朝廷清明,人主始得闻天下利害之实」。
遂罢保甲团教,依义勇法,岁一阅。
保马不复买,见在者还监牧给诸军。
废市易法,所储物皆鬻之,不取息,而民所欠钱皆除其息。
京东铸铁钱,河北江西福建、湖南盐及福建茶法,皆复其旧。
独川、陕,以边用,未即罢,遣使相视,去其甚者。
户部左右曹钱谷,皆领之尚书
凡昔之三司使事,有散隶五曹及寺监者,皆归户部,使尚书周知其数,量入以为出。
于是天下释然,曰:「此先帝本意也,非吾君之子,不能行吾君之意」。
时独免役、青苗、将官之法犹在,而西戎之议未决也。
山陵毕,迁公正议大夫
公自以不与顾命,不敢当,诏不许。
元祐元年正月,公始得疾。
诏公与尚书左丞吕公著朝会,与执政异班再拜而已,免舞蹈。
公疾益甚,叹曰:「四患未除,吾死不瞑目矣」。
乃力疾上疏论免役五害,乞直降敕罢之,率用熙宁以前法。
有未便,州县监司节级以闻,为一路一州一县法。
诏即日行之。
又论西戎大略,以和戎为便,用兵为非。
时异议者甚众,公持之益坚。
其后太师文彦博议与公合,众不能夺。
又论将官之害,诏诸将兵皆隶州县,军政委守令通决之。
又乞废提举常平司,以其事归之转运使提点刑狱
公谓监司多新进少年,务为刻急,天下病之,乞自太中大夫待制以上,于郡守中举转运使提点刑狱,于通判中举转运判官
又以文学、德行、吏事、武略等为十科,以求天下遗才。
命文臣升朝以上,岁举经明行修一人,以为进士高选。
皆从之。
左仆射
疾稍间,将起视事,诏免朝觐,许以肩舆,三日一入都堂或门下尚书省
公不敢当,曰:「不见君,不可以视事」。
诏公肩舆到内东门子康扶入对小殿,且曰毋拜。
公惶恐入对延和殿,再拜。
遂罢青苗钱,专行常平粜籴法,以岁上中下熟为三等,谷贱及下等则增价籴,贵及上等则灭价粜,惟中等则否,及下等而不籴,及上等而不粜皆坐之。
时二圣恭俭慈孝,视民如伤,虚己以听公。
公知无不为,以身任天下之责。
数月复病,以九月丙辰朔,薨于西府,享年六十八。
太皇太后闻之恸,上亦感涕不已。
时方躬祀明堂,礼成不贺,二圣皆临其丧,哭之哀甚,辍视朝三日。
太师温国公,襚以一品礼服,赙银三千两,绢四千匹,赐龙脑水银以敛。
户部侍郎赵瞻入内,内侍省押班宗道护其丧,归葬夏县,官其亲族十人。
公忠信孝友,恭俭正直,出于天性。
自少及老,语未尝妄,其好学如饥渴之嗜饮食,于财利纷华,如恶恶臭,诚心自然,天下信之。
退居于洛,往来陕郊,陕洛间皆化其德,师其学,法其俭。
有不善,曰:「君实得无知之乎」!
博学无所不通,音乐、律历、天文、书数,皆极其妙。
晚节尤好礼,为冠婚丧祭法,适古今之宜。
不喜释、老,曰:「其微言不能出吾书,其诞吾不信」。
不事生产,买第洛中,仅庇风雨。
有田三顷,丧其夫人,质田以葬。
恶衣菲食,以终其身。
自以为遭遇圣明,言听计从,欲以身徇天下,躬亲庶务,不舍昼夜。
宾客见其体羸,曰:「诸葛孔明二十罚以上皆亲之,以此致疾,公不可以不戒」。
公曰:「死生命也」。
为之益力。
病革,谆谆不复自觉,如梦中语,然皆朝廷天下事也。
既没,其家得遗奏八纸,上之,皆手札论当世要务。
京师民画其像,刻印鬻之,家置一本,饮食必祝焉。
四方皆遣人购之京师,时画工有致富者。
有《文集》八十卷,《资治通鉴》二百九十四卷,《考异》三十卷,《历年图》七卷,《通历》八十卷,《稽古录》二十卷,《本朝百官公卿表》六卷,《翰林词草》三卷,《注古文孝经》一卷,《易说》三卷,《注系辞》二卷,《注老子道德论》二卷,《集注太元经》八卷,《大学中庸义》一卷,《集注扬子》十三卷,《文中子传》一卷,《河外咨目》三卷,《书仪》八卷,《家范》四卷,《续诗话》一卷,《游山行记》十二卷,《医问》七篇。
其文如金玉谷帛药石也,必有适于用,无益之文,未尝一语及之。
初,公患历代史繁重,学者不能综,况于人主,遂约战国秦二世,如左氏体,为《通志》八卷以进。
英宗悦之,命公续其书,置局秘阁,以其素所贤者刘攽、刘恕、范祖禹为属官。
凡十九年而成,起周威烈王,讫五代,上下一千三百六十二载。
其是非疑似之间,皆有辩论,一事而数说者,必考合异同而归之,作《考异》以志之。
神宗尤重其书,以为贤于荀悦,亲为制叙,赐名《资治通鉴》,诏迩英读其书,赐颍邸旧书二千四百二卷。
书成,拜资政殿学士,赐金帛甚厚。
娶张氏,礼部尚书存之女,封清河郡君,先公卒,追封温国夫人
子三人,童、唐皆早亡,康今为秘书省校书郎
孙二人,、桓皆承务郎
历事四朝,皆为人主所敬。
神宗知公最深,公思有以报之,常摘孟子之言曰:「责难于君谓之恭,陈善闭邪谓之敬,谓吾君不能谓之贼」。
故虽议论违忤,而神宗识其意,待之愈厚。
及拜资政殿学士,盖有意复用公也。
夫复用公者,岂徒然哉,将必行其所言。
公亦识其意,故为政之日,自信而不疑
呜呼,若先帝可谓知人矣,其知之也深;
公可谓不负所知矣,其报之也大。
轼从公游二十年,知公平生为详,故录其大者为行状。
其馀,非天下所以治乱安危者,皆不载,谨状。
邓漕启 南宋 · 周必大
 出处:全宋文卷五○七六、《省斋文稿》卷二一
一官效智,谬瞻鲁泮之
三月聚粮,期御范车之辔。
曳履未干于宾赞,飞缄先慁于典签
恭惟某官节劲而气和,道隆德骏
名在文章之箓,才高政事之科。
汉石二千,幡盖屡烦于共理;
齐鹏九万,云霄方快于图南。
槜李之银菟,付江畿之金节。
明能激浊,雪见日而潜消;
化足移人,草上风而必偃。
发軵既高于骊驾,持即簉于鹓班。
伏念某佔毕心勤,窥天见小。
有獐鼠怯跧之态,无鲸鳌呿掷之才。
念百年薰编简之香,惧一旦坠箕裘之业。
虽微师授,勉读父书。
叨逢昭代之右文,荐冒末科而干禄。
养其樲棘,正恐为小人之归;
舍尔灵龟,安能司桐子之命。
孰谓夤缘之至,乃居提案之中。
设乡校而为文章,讲道正资于常衮
学官而问得失,清平愿美于君公
问候葛侍郎 南宋 · 周必大
 出处:全宋文卷五○八七、《省斋别稿》卷四
栎社扶疏,昔依仁于华省;
蓬心拳曲,今结恋于朱门。
钦惟贤哲之所临,密有神灵之来相。
内凝道妙,外纳时和。
恭惟某官应物以俊明之资,处躬以浑厚之德。
词章峻洁,如东流赴海之莫矶;
闻誉辉光,若北斗丽天之可仰。
掖垣掌制文部典铨
世传常衮之除书,人服山公之启事。
谓合延登于黄阁,云胡引去于青都?
结河山杖屦之缘,作苕水龟鱼之主。
冲襟逸兴,虽寖忘紫橐之旧游;
雅望英声,当勉为苍生而再起。
某久应襆被,尚许滥巾。
蝶梦空劳,莫遂接辞之便;
鱼书远至,少伸问讯之仪。
悃愊所怀,楮毫奚尽!
乐良秀才梁中谏987年 北宋 · 王禹偁
 出处:全宋文卷一五三、《小畜外集》卷一三 创作地点:江苏省苏州市
天下之人,背道义而趋势利者众矣。
是故权门火炎,归之如市;
散地灰冷,过而弗顾。
偷薄苟且,率以为常,非士君子谋道徇义,乌能矫世而行哉!
茂苑乐生,禀江山之气,为英秀之士,读书秉笔,务于立言,游圣人之阃域,修通儒之事业,杰出江外,人无与偕。
自予作吏长洲,言交有日,遗书贽文,颇见其志。
但若涉海而轻百谷,登岳而小群山,又孰知其汪洋峻极之势欤?
居一日,生挂帆舣舟,款户言别。
问其行,则曰:「谒梁公于淮楚也」。
问其故,则曰:「咨学道之消长也,唁谪官之憔悴也」。
噫,梁公与古为徒,与时相戾,守大方而中立,禀上智而不移,颠踬官途三十年矣。
以至自宫僚分司,以贰车左降。
淮水之涘,衡门阒其,甑有委尘,突无黔色。
原宪之非病,谅贾生之恸哭,声利之辈,轻而笑之。
但见长淮汤汤,东接吴会,使星朝客,鳞鳞其舟,有能过门而一顾,又何人哉!
生之往矣,其有旨乎。
携盈编之文,陈函丈之礼,吊摈斥之贤,非谋道者邪?
鄙权豪之门,非徇义者邪?
昔余重生之文,今余知生之行矣。
先是,梁公之牧苏也,抚民之馀,待士尤谨,延誉后学,激劝远人。
于时乐生居客之右,亦犹常衮廉问闽川,引欧阳詹以为上客,人始举进士
今昔相望,曾何愧与!
生之是行也,得非士为知己者邪?
武丘草萋,吴苑波渌,行春色态,濛濛著人。
去登龙门,再见君子,请益之外,幸道我伏膺之志焉。
回知福州张参政 宋 · 沈与求
 出处:全宋文卷三八六三、《沈忠敏公龟溪集》卷一○
伏审祗膺休命,显答茂功。
升秘殿之隆名,增介藩之胜势。
伏惟庆慰。
恭以某官钜才周变,厚德镇浮。
入与政涂,活国之谋具在;
出分戎阃,干城之略益昭。
盖身自任于安危,故心每关于休戚。
属时逆党,挟彼彊邻。
遽涉地以深侵,拟投鞭而径渡。
天临万骑,至烦銮辂之亲征;
云集千艘,卒赖楼船之为助。
况委输之狎至,加筹策之上陈。
迨此班师,宜先懋赏。
韩滉济陕郊之饷绝,驩动六军;
常衮报闽峤之政成,宠归三事。
顾向风之逾切,辱流问之过勤。
感篆滋深,名言曷既。
儒家秋 其一 宋末元初 · 陈普
七言律诗 押东韵
讲堂寂寂夜鸣蛩,苦为儿曹课日功。
道体浑沦参太极,皋比冷落坐西风。
研朱点易露华白,剪烛谈经帐影红。
礼乐斯民开治教,闽中常衮文翁
唐政事堂1157年 南宋 · 周必大
 出处:全宋文卷五一五二、《词科旧稿》卷二 创作地点:浙江省杭州市
《书》曰:「兢兢业业,一日二日万几」。
夫事之几微,虽一二日之近而数已盈万,然则代天工、为辅相者,事固多矣。
将进而决诸黼座乎,则主道治要不可以屡渎;
将退而谋诸家庭乎,则几事不密必至于害成。
政事堂所为设也。
按唐旧制,宰相议事于门下省,而政事堂在焉。
永淳三年,用裴炎之请而移于中书
开元十年,从张说之奏而改为中书门下
虽更易者三,其为宰相议事之所则一也。
岁月远矣,栋宇之修广,工役之繁省,史无传焉,乃因李华之末绪而献文曰:国家以风雷之号鼓舞群动,以臂指之势运用郡国,其命令将安出哉?
西台以基之,东台以审之,而中台寔奉行之。
合是三省而谋议于一堂之上,是以举则无过,行则无伪,信国体之所系,而具瞻之攸属也。
故夫翚飞大厦人不以为华,封爵厚禄人不以为侈。
其或某利未兴,某害未除,盍于此议而兴除之乎?
某贤也而在下位,某不肖也而为大僚,盍于此议而升黜之乎?
大而制礼作乐,以导中和之化;
小而明法定令,以律贪刻之吏。
外而镇抚四夷,以弭赤白之囊;
内而甄别四民,以正朱紫之乱。
使人主尊荣,中外称美,膺是任者,厥惟艰哉!
惟能孜孜渠渠,以公灭私,或于此善建嘉谋,或于此能断大事,或同僚集议,叱主书以示法体,或束带终日,不休偃以尽恭勤,百官颙颙,莫不观政。
相臣如此,栋且隆矣,天子之望也,华夷之帡幪也。
朝于斯,夕于斯,匪惟国家之荣,斯堂与有荣焉。
乃若敛衽以取容,伴食以窃位,畏憸人而迎之于阁,媚中使而置榻以待,玩岁愒日,自为得计。
相臣如此,栋且挠矣,天子之忧也,华夷之罪人也。
朝于斯,夕于斯,匪惟国家之辱,斯堂与有辱焉。
敢具列之,以诏来者。
先是堂之后有门焉,宰相时至舍人院咨访政事,用以自广。
常衮秉政,乃塞而绝之,妄自尊大,议者不以为是云。
谨记。
古田 其二 宋末元初 · 陈普
 押词韵第十部
北人见飓风,掀簸嗟真差。
君子逢不若,白昼成黑夜。
日月同一天,宁复殊次舍。
礼义无华夷,悦心悉如蔗。
披沙欲出金,恶莠为害稼。
朝歌与胜(原作圣)母,贤者同回驾。
中为去偏倚,庸但无怪讶。
安敢亢亢方,却无伈伈下。
礼不虑咈违,义不恤怒骂(此下夺咤韵一联)
恭惟秦汉前,礼乐止河华。
七闽底处所,目不睹韶夏。
食才美马甲,衣仅知压柘。
应无雁币聘,宁识枣脩嫁。
历汉晋至唐,谈口无可藉。
令孜与思勖,畏作貂珰霸。
第从常衮来,始识不逆诈。
珠玉满面前,犹或迷光价。
一二百年来,骅骝渐知跨。
述古与介夫,各有诗书暇。
晦翁黄勉斋,遂以教天下。
昔时蛮隶国,今作齐鲁化。
沂风蔼莫春,弦诵殷长夏
蹡蹡多规行,穆穆亲衡迓。
方知地无偏,又喜才不借。
独馀男女俗,缺漏留微罅。
未能秣驹汉,颇碍雪驴灞。
有心即知礼,有口皆思炙。
男女既冠笄,屋宇仍台榭。
朝夕晓凊温,春秋能社蜡。
溱洧秉蕳(原作简)游,此日何可假。
礼自标枝来,心无倾盖乍。
风流与衣冠,犹当轶王谢。
田渔非女事,诗以告里社。
回林省元启(求牒试) 南宋 · 李刘
 出处:全宋文卷七三○三、《四六标准》卷二
逃虚空之境,过辱宠临;
读骈骊之文,益加谦巽。
报于何有,藏弆为荣。
恭惟某官秀出七闽,侨游三楚
旧闻林藻科目之选,实出常衮教育之前。
晬然风标,实是苗裔。
欲作抟鹏扶摇之快,特在彫虫篆刻之工。
幸撷天葩,早收地芥。
某重勤觅举,极欲备员。
顾惭识贤之不先,且复闻命之已晚。
诚不忍奇宝之横道,爱莫助之;
何待譬美玉之即人,会有识者。
唐故容州都督御史中丞本管经略使元君表墓碑铭 唐 · 颜真卿
四言诗 押词韵第六部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四十四
呜呼。可惜哉元君。君讳结。字次山。皇家忠烈义激文武之直清臣也。盖后魏昭成皇帝孙曰常山王遵之十二代孙。自七叶。王公相继。著在惇史。高祖善祎。皇朝尚书都官郎中常山郡。曾祖仁基。朝散大夫褒信袭常山公。祖利贞。霍王府参军。随镇改襄州。父延祖。清净恬俭。历魏成主簿延唐丞。思閒辄自引去。以鲁县商馀山多灵药。遂家焉。及终。门人谥曰太先生宝应元年追赠左赞善大夫。君聪悟宏达。倜傥而不羁。十七始知书。乃授学于宗兄先生德秀常著说楚赋三篇。中行子苏源明骇之曰。子居今而作真淳之语。难哉。然世自浇浮。何伤元子天宝十二载进士。作文编。礼部侍郎阳浚曰。一第污元子耳。有司得元子是赖。遂登高第。及羯胡首乱。逃难于猗玗洞。因招集邻里二百馀家奔襄阳。元宗异而徵之。值君移居瀼溪。乃寝。乾元二年李光弼史思明河阳肃宗欲幸河东。闻君有谋略。虚怀召问。君悉陈兵势。献时议三篇。上大悦曰。卿果破贼。朕忧遂停。乃拜君左金吾兵曹。摄监察御史。充山南东道节度参谋。仍于唐邓汝蔡等州招缉义军。山棚高晃等率五千馀人。一时归附。大压贼境。于是思明挫锐。不敢南侵。前是泌南战士积骨者。君悉收瘗。刻石立表。命之曰哀邱。将吏感焉。无不勇励。玺书频降。威望日崇。时张瑾杀史翙襄州。遣使请罪。君为奏闻。特蒙嘉纳。乃真拜君监察。仍授部将张远帆田瀛等十数人将军。属荆南有专杀者。吕諲节度使辞以无兵。上曰。元结有兵在泌阳。乃拜君水部员外郎殿中侍御史。充节度判官。君起家十月。超拜至此。时论荣之。属道士申泰芝湖南防禦使庞承鼎谋反。并判官吴子宜等皆被决杀。推官严郢坐流。俾君按覆。君建明承鼎。获免者百馀家。及卒。淮西节度使王仲鼎为贼所擒。裴茂来瑱交恶。远近危惧。莫敢谁何。君知节度观察使事。经八月。境内晏然。今上登极。节度使留后者例加封邑。君逊让不受。遂归养亲。特蒙褒奖。乃拜著作郎。遂家于武昌之樊口。自释以见意。其略曰。少习静于商馀山。元子十卷。兵起。逃难于猗玗洞。猗玗子三篇。将家瀼滨。乃自称浪士浪说七篇。及为郎。时人以浪者亦漫为官乎。遂见呼为漫郎漫记七篇。及家樊上。渔者戏谓之聱叟。(阙八字)又以君漫浪于人间。或谓之漫叟。岁馀。上以君居贫。起家为道州刺史。州为西原贼所陷。人十无一。户才满千。君下车。行古人之政。二年间。归者万馀家。贼亦怀畏。不敢来犯。既受代。百姓诣阙。请立生祠。仍乞再留。观察使奏课第一。转容府都督侍御史本管经略使。仍请礼部侍郎张谓甘棠颂以美之。容府自艰虞以来。所管皆固拒山谷。君单车入洞。亲自抚谕。六旬而收复八州。丁陈郡太夫人忧。百姓诣使请留。大历四年夏四月。拜左金吾卫将军御史中丞。管使如故。君矢死陈乞者再三。优诏褒许。七年正月京师。上深礼重。方加位秩。不幸遇疾。中使临问者相望。夏四月庚午。薨于永崇坊之旅馆。春秋五十。朝野震悼焉。二子以方以明。能世其业。名虽而官未立。以其年冬十一月壬寅。虔葬君于鲁山青岭泉陂原。礼也。呜呼。君其心古。其行古。其言古。躬是三者。而见重于今。虽拥旄麾幢。总戎于五岭之下。弥纶秉宪。对越于九重之上。不为不遇。然以君之才之德之美。竟不得专政方面。登翼泰阶。而感激者不能不为之太息也。君雅好山水。闻有胜绝。未尝不枉路登览而铭赞之。感中行见知之恩。及亡。至今分宅以恤其子。其不偷也多此类。中书舍人杨炎常衮皆作碑志。以抒君之志业。故吏大足江华瞿令问将张满赵温张协王进兴等。感念恩旧。皆送哭以终葬。竭资鬻石。愿垂美以述诚。真卿不敏。常忝次山风义之末。尚存衋往。敢废无愧之辞。铭曰。
次山斌斌,王之荩臣。
义烈刚劲,忠和俭勤。
炳文华国孔武宁屯。
率性方直,秉心真纯。
见危不挠,临难遗身。
允矣全德,今之古人。
奈何清贤,素志莫伸。
偫士立表,垂声不泯。
谢知制诰1001年3月19日 北宋 · 杨亿
 出处:全宋文卷二八四、《武夷新集》卷一三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臣某言:伏奉制命,蒙恩特授臣左司谏知制诰,仍面赐金紫者。
代言禁掖,允谓难才;
赐服轩墀,荐加异数。
实曳娄之非称,但跼蹐以靡遑。
中谢。)窃以青琐之闼,地望最崇;
紫微之垣,天文是法。
设署位于赤墀之下,开直庐于黄阁之中,草尺一之诏书,预五花之判事。
发施号令,用诞告于万邦;
裁成典谟,必追踪于三代。
自非髦俊,岂副拟抡?
如臣者生自遐陬,本惟寒士,始从童丱,偶涉艺文,勤虽至于绝编,学未能于睹奥。
先皇帝闻其姓字,召赴京师,试于钩盾之中,署以芸香之职。
犬马之齿尚幼,乌鸟之恋颇增。
获归省于庭闱,久留连于乡曲。
洎还象阙,复隶麟台,寻奏伎于公车,得阅书于东观。
自尔赐太常之科第,预仙殿之职名。
献颂甘泉,特颁命服;
赋诗柏殿,屡挹衢樽。
属圣政之维新,鸿私而首及,擢厕从臣之列,预修太史之书。
惭无直笔之称,莫述先朝之美。
俄切维桑之念,坚求剖竹之行。
文广武圣明仁孝皇帝陛下推从欲之深仁,遂承颜之至恳。
会稽出守,既谐昼锦之荣;
天禄言归,重励草《玄》之业。
唯固穷而守道,常省分以忘怀。
一亩之宫,愿栖迟而无闷;
三千之牍,诚衒鬻以为惭。
公府绝造请之仪,禁掖非觊觎之地,老于削椠,是所甘心。
岂谓皇帝陛下察孤直之无徒,念遭逢之有素,当慎选之际,垂特达之知,拔于群萃之中,霈以殊常之泽。
补衮之阙,骤进七人之班;
演丝成纶,便裁五色之诏。
金印紫绶,诚佩服以非宜;
珠网绮钱,顾优游而何幸!
官箴斯在,舆颂是虞。
至如汉马卿之才华,方合视草;
唐常衮之词学,才善除书。
岂兹短才,可以称职?
然万乘之知特异,九天之命已行。
譬诸驽骀,亦当鞭策其后;
至于铅钝,敢不摩厉以须?
庶罄竭于诚明,免废坠于职业。
退循散拙,弥负忧兢。
仰荷天慈,臣无任云云。
杨绾中书侍郎常衮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唐 · 代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四十六
体国经务。亮采惠畴。
以遂万物之宜。以刑四方之礼。
弥缝衮职。金玉王猷。
平景纬于台阶。济盐梅于鼎饪。
必先时俊。允膺旁求。
朝议大夫太常卿修国史赐紫金鱼袋杨绾。赡学懿文。
崇德广业。表微藏用
适务知章朝议郎尚书礼部侍郎集贤院学士上柱国赐紫金鱼袋常衮
志业贞谅。理识宏深。
守正居中。确乎难夺。
顷以戎车未戢。方事仍殷。
永言庶政。有乖彝叙。
今将本俗刑教。澄源振纲。
宣九德以阜成。张四维而翼赞。
洽于佥论。咨尔具瞻。
往副审象之诚。懋缉时雍之化。
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崇文馆大学士修国史散官勋赐如故。
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太清太微宫使文宏文馆大学士散官勋赐如故。
传位皇太子册文 唐 · 代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四十九
维大历十四年岁次己未五月辛丑朔二十三日癸亥
皇帝若曰。
于戏。
昊天有命。
皇王受之。
立嫡以贤。
春秋之义。
传归于子。
汉氏成规。
宗庙社稷。
实赖其庆。
咨尔皇太子适。
禀天地之仁。
合日月之耀。
道光三善。
孝著十伦。
顷者国步多艰。
委以戎律。
理军靖难。
保大定功。
克复帝图。
廓清妖孽。
既表建侯之业。
承守器之重。
仁孝之德。
夙夜惟寅。
朕天命有终。
弗兴弗寤。
非至公无以主天下。
非至德无以临四海。
是用命汝陟于元后。
嗣守皇业。
上继宗祧。
下安群望。
其令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常衮奉册。
即皇帝位。
于戏。
宜遵太宗之法度。
肃宗之俭约。
任贤勿贰。
去邪勿疑。
与众守邦。
祗敬予训。
新翻护国仁王般若经序 唐 · 代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四十九
皇矣至觉。子于元元。
截有海以般若之舟。剪稠林以智慧之剑。
绵络六合。罗罩十方。
宏宣也深。志广也大。
自权舆天竺。泳沫汉庭。
行无缘之慈。纳常乐之域。
信其博施。倾芥城而逾远。
仰夫湛寂。超言象之又元。
五始不究其初。一得罔根其本。
以彼取此。何其辽哉。
朕忝嗣鸿休。丕承大宝。
轸推沟以夕惕。方彻枕而假寐。
夫其镇乾坤。遏寇虐。
和风雨。著星辰。
与物无为。乂人艰止。
不有般若。其能巳乎。
尝澡身定泉。宅心秘道。
缅寻龙宫之藏。稽合鹫峰之旨。
懿夫护国。实在兹经。
窃景行于波斯。庶阐扬于调御。
至若高张五忍。足明恻隐之深。
永袪众难。实惟化清之本。
名假法假。心空色空。
推之于无。则境智都寂。
引之于有。乃津梁不穷。
思与黎烝。共臻实相。
而缇䌷贝叶。文字参差。
东夏西天。言音讹谬。
致使古今翻译。清浊不同。
前后参详。轻重匪一。
其犹大辂。终继事而增华。
譬彼坚冰。始积水而非厉。
先之所译。语质未融。
披读之流。临文三覆。
凡诸释氏。良用慨然。
先圣翘诚玉毫。澹虑真境。
发挥满教。搜缀缺文。
诏大德三藏沙门不空推校详译。未周部卷。
三藏学究二谛。教传三密。
义了宗极。伊成字圆。
褰裳西指。汎杯南海
影与形对。勤将岁深。
印度之声明。洞中华之韵曲。
甘露沃朕。香风袭予。
既而梵夹远赉。洪钟待扣。
伫延吹万之籁。率训开三之典。
朕哀缠栾棘。悲感霜露。
捧戴遗诏。不敢怠遑。
延振锡之群英。终为山之九仞。
开府朝恩。许国以身。
归佛以命。弼我真教。
申夫妙门。爰令集京城义学大德良贲等。
翰林学士常衮等。于大明宫桃园详译护国般若毕。
并更写定密严等经。握椠含毫。
研精赜邃。曩者讹略。
刊定较然。昔之沈隐。
钩索焕矣。足可悬诸日月。
大烛昏衢。润之云雨。
横流动植。伏愿上资仙驾。
慧云于四天。迥出尘劳。
金莲于十地。朕理昧幽关。
文惭丽则。见推序述。
惋抚空怀。聊纪之于首篇。
庶克开于厥后。将发皇永永。
可推而行之。时旃蒙岁木堇荣月也。